現代繪畫為何越畫越不像、越畫越不逼真?
通俗的說法是:因為在 19 世紀中葉的時候,攝影術發明了。
攝影發明後,當人們需要逼真、寫實的圖像時,只要去照相館就可以了。於是,畫家被逼上了不同的道路。他們開始探索人類的視覺感官,他們開始探索色彩本身的運用,他們開始探索繪畫的形式和質地,於是出現了印象派,以及後續各種各樣的流派。
這個說法非常流行,但是可靠嗎?
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藝術史學者 Jonathan Crary 寫了一本書,就是在反對這個說法。
Crary 認為,在 19 世紀初,攝影術都還沒有發明的時候,歐洲就已經經歷了一場視覺文化的大革命。這場革命,不但造就了攝影術的發明,也同時催生了現代藝術的觀念。
攝影和現代繪畫,並非一對分道揚鑣的敵手,而是一對孿生兄弟。他們共同的母親,就是 19 世紀歐洲人對眼球生理構造的解剖。
🎧 收聽節目:22.【藝術史】解剖眼球:19世紀的視覺文化大革命|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
📖 本集圖書
原文: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(Jonathan Crary, 1992, The MIT Press)
中譯:觀察者的技術: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 (蔡佩君、王嘉驥譯,2007,行人)
🎵 本集音樂
Scriabin: Etude op.8 no.12
圖:摘自 Richard Barnett, Crucial Interventions (2015). London :Thames & Hudson.